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以“政策领航、体系引领、场景驱动、平台支撑、科技赋能、人才保障”六大创新为抓手,因地制宜、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智能建造发展路径,强力推动智能建造产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政策创新领航 以“三个维度”强化政策保障
强化纲领性文件引领。长沙市在《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基础上编制发布《长沙市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通过政策引导、产业链培育、技术路线推进等措施,加快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配套印发《2024年智能建造和新型建筑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十大工作要点》,形成系统化工作推进机制。
健全支撑性政策体系。围绕BIM(建筑信息模型)正向设计、试点示范打造、EMPC(生产、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建造模式、建筑产业互联网、数智工地、“一企一策”、数字人才培育等关键环节,密集推出《关于印发<长沙市智能建造工程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导则(试行)>的通知》《长沙市新型建筑工业化评价管理工作实施办法》《关于支持柔性智能生产和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十条措施》《关于健全完善数智工地体系建设提升建设工程本质安全管理水平的实施办法》等18项政策文件,形成健全的支撑性政策体系。
完善激励性保障措施。长沙市财政2024年定向安排400万元配套资金支持场景打造、基地培育、技术创新、课题研究、数改智转和宣传推介等工作开展,出台激励保障政策,以容积率优惠和财政补贴为杠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助推产业升级。
体系创新引领 以“四梁八柱一底座”打造产业集群
长沙市锚定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这个基点,以“四梁八柱一底座”为体系,构建智能建造产业发展新生态。
以“四梁”为纲。围绕智能建造发展新图景,从发展新战略、产业新模式、市场新体系、保障新机制四个方面整体谋划,确定了2025年、2026年、2030年智能建造产值分别突破2000亿元、3000亿元、5000亿元的战略目标。
以“八柱”为用。创新构建“八大新型责任主体”,在原有五方责任主体基础上,新增物业运维单位、数字建造与人工智能研发机构、智能装配式建造部品部件产业链企业等主体,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协同网络。
以“底座”为支撑。创新提出“(BIM+M)+EPC”新型建造方式和建设管理模式,以数字(BIM)串联为实现路径,以工业生产(M)为实施载体,以集约管理(EPC)为实践手段,实现设计、生产、施工的一体化管理,达到“1+1+1>3”的效果。
场景创新驱动 以“五大应用场景”树立项目标杆
出台项目评价标准。2024年2月,长沙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发布《长沙市智能建造项目评价技术导则》,根据不同建筑规模和使用需求,层层迭进,逐步形成“BIM+装配式+智能生产+智能施工+智慧运维+智慧城市运营”的1.0至5.0五大智能建造应用场景,为示范项目打造提供路径。
加强示范项目培育。依托《长沙市智能建造项目评价技术导则》,从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端赋能打造智能建造项目,2024年,分两批遴选发布示范项目17个,另有24个项目入选2024年湖南省智能建造项目清单。其中,湖南师范大学桃花坪校区学生宿舍等7个项目采用BIM正向设计,显著提升了设计质效;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住院门诊医技综合楼项目打造智慧运维4.0智能建造应用场景,基于BIM模型建立的数字孪生模型移交后期物业运维单位,实现三维全景智慧运维。
发布应用场景专著。2024年11月,长沙市联合湖南省建筑设计院发布深入探讨智能建造应用类专著《从0到1:智能建造·场景驱动》,系统阐述了智能建造五大应用场景,梳理了智能建造关键技术,提供了可借鉴的示范场景案例。
平台创新支撑 以“八大平台”搭建数字基座
搭建“五大研发中心”。依托行业领军企业,打造解决智能建造关键问题的“五大研发中心”,即BIM设计研发中心、数智工地研发中心、柔性智能生产研发中心、绿色农房研发中心及智慧排水研发中心,为建筑全生命周期科技赋能。如,以湖南省建筑设计院为技术依托,打造基于BIM数字孪生运维治理体系研发中心,为建筑后期运维乃至城市整体运营提供平台支撑。
构建“八大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龙头企业技术优势,通过“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创新模式,打造八个串联协同、资源共享的通用型市场数智平台,即房地一体化平台、BIM正向设计协同平台、现代柔性智能生产技术平台、数智工地管理平台、数智物业管理平台、建筑领域产业互联网平台、智慧排水监测平台、绿色农房互联网服务平台,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以三一筑工研发的现代柔性智能生产技术平台为例,通过技术支持助力50多家PC工厂完成工业化改造,基本达到构件生产效率提升30%、用工减少50%。
成立智能建造研究院。2024年11月,由三一集团有限公司、中南大学、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沙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合作组建智能建造研究院,围绕智能建造基础理论、技术研发、人才培育等方面进行研究与突破,推动产学研应用成果转换,全力争创国家级研发平台。
科技创新赋能 以“二十六项课题”引领技术突破
加强核心技术储备。2024年8月,长沙市发布智能建造领域新型实用技术清单,涵盖数字设计、建筑工业化、智能生产、智能施工、智慧运维五大类智能建造领域新型实用技术。
加大应用课题研究。2024年累计铺排26项课题,涵盖从智能建造发展方向、实施路径的谋划到数字化审批、产业指标统计、创新技术研究、人才培育等具体内容的研究,推动基础研究向应用实践转化,并完成《智能建造工程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导则》《智能建造工程项目业主管理指导手册》等38个标准、导则编制。
人才创新保障 以“新型十大员”助推人才培育
确定十个智能建造技能岗位。长沙市突破传统“八大员”建造人才模式,设立“新型十大员”人才矩阵,涵盖智能建造招标管理员、智能检测与监测技术员、建筑信息化建模技术员等十大专业人才。
建立十个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在长沙市范围遴选10家具备智能建造专业技能人才培训能力的中、高职院校及企业培训中心承担技能人才培训任务。培训基地针对岗位需求,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构建高标准实训场地,全面提升培训能力,确保高质量完成培训任务。
实施智能建造人才培养行动。围绕“新型十大员”,依托十家培训基地支持20家智能建造示范企业开展技能人才培训,每半年安排1次,每次持续2周,每个岗位不少于100人次,目前发放技能人才培训证书1000余人次。
下一步,长沙将继续对标对表试点城市工作任务清单,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理念,围绕“政策、技术、场景、人才”四要素,持续赋能智能建造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加强智能建造产业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支持政策,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依托智能建造研究院,推进智能建造领域理论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通过核心技术路线推广应用,推动智能建造应用占比和应用效率不断提升。到2025年年底,应用智能建造1.0级项目实施占比不低于60%,3.0级项目实施占比不低于30%。推动产学研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加大智能建造技能人才培训力度,建立“新型十大员”考培体系,发布《长沙市智能建造“新型十大员”岗位培训及考核白皮书》。